败给《阴阳复仇记》 | 这样好的夜晚

败给《阴阳复仇记》

寺.卡高斯基+李劲松“阴阳复仇记”中国巡演 2006 深圳 海报  像大多数饱食终日的人们一样,长期以来我与先锋(或曰实验、前卫)艺术并不曾发生过太多的关系。我从不会因为无法理解他们而自惭形秽,但也不会恼羞成怒地认定他们都是垃圾。有些时候,我甚至还很乐意跟昨天夜里一样,花几个小时接近他们,试图了解他们那个世界的样子。
  只要不收我的门票。

  李劲松不打算在深圳收任何人的门票。因此在当代艺术中心见到他和卡高斯基之前,我便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尝试以最大的善意理解他们,听懂他们,明白他们到底想在这次实验音乐巡演中做些什么。

  可是阿D一出手,就把我仅有的一点愿望扑灭了。若干种类似话筒不小心对着音箱时的噪声耦合在一起,组合方式却并不复杂(于是单调),很快就把我们笼罩在巨大的分贝中,并且没有停顿的意思。我在惊人重复的轰鸣声中安慰自己,“这段过去就好了,该会有一些至少带些律感的东西来拯救我们的吧。”可是显然没有。台边四个巨大的音箱在接近三十分钟里我行我素,密不透风,毫无喘息余地。投影仪上分裂的景象闪烁不宁,那是香港。跳动的香港对现场的声响同样置若罔闻,并没有任何与其呼应或者配合的征兆。我暗运内力,企图从中寻到一些相对熟悉的片断帮助理解,却丝毫没有突破口可言。
  我终于沮丧地发现,这种音乐方式完完全全在我的认知体系之外。

  看着一个人在台上忙活的李劲松,我有些按捺不住心头龌龊的想法:你说李劲松心里有没有把我们当傻逼呢,至少在某个时刻?——“你们这帮傻逼,我打个饱嗝也他妈是实验噪音呢吧!”
  只是不懂装懂也好,半懂不懂也好,台上台下,谁又不是傻逼兮兮地过着?

  大概有着跟我一样的想法,慢慢就有三三两两的人们默默离开。也许是以为别人都能听懂,所以离开的时候他们显得有些害羞。可他们仍然值得尊重,因为那已经是他们真实表达自己感受的最平和的方式。
  在门前经过一对面面相觑的情侣,男的一脸困惑,“这一切总该有个主题吧……他是为了什么啊?为什么?为什么?”

  想必是早已看多了此地五花八门的表演,保安们倒是百毒不侵,冷静异常。或者,他们中的谁,是真的沉浸在这个声场里了?
  从前我曾想像过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某一天某个摇滚乐团在某个体育场里疯狂嘶吼,门口检票的保安在黑暗里听得泪流满面。

  坐在iBook前的阿D似乎一点也不着急。他甚至是嚼着口香糖在表演的。可是在渐渐适应那些压迫感极强的低频和刺耳的中频噪音之后,我也仍然迟迟没能将自己代入到声音中去。尽管他就在我面前,我却始终无法体会到他的真实情绪。他制造出来的声音本该是屏弃了所有技巧和修饰而直抵内心的,可是对我却几乎毫无触动。
  我终于承认自己确实无福消受这种可能需要某些技巧才能体会到的“令人愉悦的忧伤”,然后便忧伤地离开了那些声音。

  回来细想,我还有些好奇,那就是类似这种实验噪音,表演者是在演出之前便已有了腹稿或者大纲,还是通通即兴?乐音可以由他人再现吗?如果可以,用何种方式记录和传播?

  好了,李劲松和卡高斯基愿意花那么多年做这件事,我们只不过花了一个夜晚而已,实在不该有太多可以聒噪和抱怨的了。

  此外,对于“先锋艺术”,我还有几句与这个夜晚无关的废话:
  一、我总觉得,凡是没法将传统的活儿做好却居然在玩实验玩先锋的人,十有八九是伪先锋、伪前卫的骗子。这种人假如胆敢一上来就释放噪音,绝对是找抽。
  二、我总觉得,老外做实验艺术还是要适合一些。大概是因为他们生存环境宽松,生活压力不大,艺术理念相对成熟,有足够的条件去做好这些事吧。我们来玩,终归还是有些矫情。

[*]此文发于2006年3月9日 第11期 名城早报·壹周刊。

[海报]
寺.卡高斯基+李劲松“阴阳复仇记”中国巡演 2006 深圳 海报

[李劲松在表演]
寺.卡高斯基+李劲松“阴阳复仇记”中国巡演 2006 深圳

[摄像]
寺.卡高斯基+李劲松“阴阳复仇记”中国巡演 2006 深圳

[父子听众]
寺.卡高斯基+李劲松“阴阳复仇记”中国巡演 2006 深圳

    • 掌门
    • 2006年02月26日 9:41上午

    haha ,写的真精彩.
    我想象的状况就这样.

    • fly
    • 2006年02月27日 2:08下午

    呵呵。果然是欣赏不来。

    • sardine2
    • 2006年02月28日 10:29上午

    上次听丰江舟的也是一头雾水

    • eZ
    • 2006年02月28日 10:58上午

    您好。文字写的很好,很想知道你是做哪行的?

    大头回复(2006-02-28  12:58):
      很想知道你为什么想知道。:-D

    • 一叶扁舟
    • 2006年02月28日 1:23下午

    文章不错,但为什么总会不期然的冒出几个错别字.
    他制造出来的声音本该是[屏弃]了所有技巧和修饰而直抵内心的,可是对我却几乎毫无触动。

  1. 摈弃和屏弃都是现代汉语里有的词语,照我看,这里并没有用错。引用一下词典里的说法吧: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例如:(1)高压高温试验是为了使这种物质摈弃杂质。(2)你们的感情一直很好,他不会摈弃你的。

    “屏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例如:(1)他终于屏弃杂念,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实验。(2)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屏弃诸多假象,才能看到它的本质。

    其他还有哪些错误,请不吝指出。谢谢。

    • 澈-迷离
    • 2006年02月28日 11:58下午

    鄙视大头这家伙又道貌岸然的去欣赏艺术了~:lol:

  2. 不管是哪种形式哪种派别的艺术~~我总觉得~~都是需要特定情境支撑才可以感受到甚至理解的~~即使是古典音乐或者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也有可能只在一个突然的当口打动你~~也许就是在某个你毫无防范的时刻吧~~你心里正想着其他什么无关的事情~~然后突然听到这样的声音~~然后发现自己陷了进去~~

    :lol:

    • 一叶扁舟
    • 2006年03月04日 10:02上午

    呵呵,抱歉,班门弄斧,只是看”摒弃”会比较习惯.”屏弃”也没错.

    其他的小瑕疵还有,只是忘了在哪处.希望大头以后能更严谨对待自己的作品.

    在看一篇文章看到很惬意的时候,突然跳出错别字,这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

    言语冒犯之处,请大头兄海涵.

  3. 《南方周末》曾报道过类似的所谓前卫音乐。当时好像是在北京举办的这么一个音乐会。近音乐会的人每人发一对耳塞,因为此音乐会玩的就是噪音。而且不管是分贝数和音色扭曲水平都是一流的,据听的懂的人士称:“你得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才听的懂。”

  4. 本本的一个侧面,好像用的是ableton live,这种太试验的东西及大多数人都接受不鸟的。试验自己的忍受能力可以从minimal techno开始~细微聆听时每个loop之后都会有新的发现,很细微的变化让全身每个细胞都为之舒展。当然,我自己不会去听这种近乎于偏执的音乐:nu:

    • jing
    • 2006年03月06日 10:56上午

    先锋我也不懂,看了本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只是想了解一下。
    我想这也是创新,实验的 一种吧。一种尝试。
    没什么太多的感觉,倒是很喜欢里面食指的一首诗,热爱生命。

    • 小苹
    • 2006年03月12日 12:52上午

    一直相信,表现力代表一切。
    无论是什么音,如果没有把情绪传递至听众处,并让其受感染,引起其共鸣。是什么形态的音乐都是没有意义的。

    • digitxp
    • 2006年03月21日 9:56下午

    怎么会搞到名城早报一周刊去啊?
    可惜了~

    • 天高云淡
    • 2006年07月18日 7:09下午

    从前我曾想像过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某一天某个摇滚乐团在某个体育场里疯狂嘶吼,门口检票的保安在黑暗里听得泪流满面。

    这个想法不错。

    和你差不多的心情,我去听了“中日韩”三国青年实验音乐演奏会,在澄莲阁(MD这几个字用拼音打真费事),除了郑伯伯他们的组合还算精神正常之外,其他的,就算我不懂艺术吧,呵呵

  1. 尚无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