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家:曾经也年轻愤怒过
我的一些朋友似乎不大喜欢法国电影。他们总是在醒来之后擦掉口水,问我片子结束了么,可以去吃饭了么。我尊重并且热爱他们的真实。任何企图背叛自己的内心,竭力表演自己具有某种叫做“品位”的东西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我必须悲伤地承认,一年当中我只有极少数时候能平静地坐下来目睹那些特别而伟大的声光变幻。
它们总是由无数叫人痴迷的细节和小情绪构成,还常常有许多奇怪而聪明的对话,以至我常常忘记追问发生了什么。其实那又有什么要紧呢,庸常生活总是由无数微妙的情事构成,相比结果,享受这些小情绪似乎更加有趣。比如天使艾米丽。艾米丽扶着那个盲老头走过马路和天桥和无数商店,飞快地告诉他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又像天使一样离开。这还不够美好得让你忘记发出愚蠢的疑问么。
前几日看了《The Dreamers》。Bertolucci说:“这是一个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大胆而有趣的故事。我们找来了三位年轻演员主演影片,他们都拥有着这个年龄阶段的纯真、神秘与狂妄自傲之美。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将如何把自身对于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寻求带给那些1968年的人物。”
所有对理想还有幻想的纯洁的十八岁以上的文学青年都应该学习此片。
孪生兄妹Isabelle和Theo生活在1968年的巴黎。他们的父亲是个诗人。留学此地的美国学生Matthew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影社结识了他们,并因为在诗人家餐桌上一番关于宇宙中长度的和谐问题的言论——我得说,这段话确实说得很精彩和意外——而得到大家另眼相看,留宿了下来。
夜里如厕的时候,到处乱跑的Matthew赫然发现Isabelle和Theo竟然同床共枕,睡得无比香甜。他们赤身裸体,纯洁地纠缠在一起,仿佛若干年前他们一起在母亲子宫里的模样。
第二天诗人和妻子一块离家度假,而Matthew并没有走。他们都是狂热影迷。在Isabelle的提议下,他们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中同为一女两男的三名主角跑过卢浮宫的场景,打破了电影里的纪录,并从此真正接纳了Matthew。“We accept him,one of us!We accept him,one of us!”,三人躲在那幢庞大的老房子里,一起度过了奇特而美妙的几个月——这奇特而美妙的青春。
谁没有年青愤怒过呢。
他们是叛逆而排他的。Theo瞧不起父亲没有在反越战请愿书上签名——
“当初只有你拒绝在反对越战的请愿书上签字。”
“诗人不会去什么请愿书上签字,诗人只会去写诗。”
“请愿书就是诗。”
“是,可诗歌也是一份请愿书。”
“好吧,请愿书就是诗,诗就是请愿书。这该是你写过的最漂亮的诗句了。”
他们还处在永远跟父母作对的时候,他们就像是仇人一样。
“虽然上帝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可以取代它的位置。”
Matthew总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哲学。
“别人的父母总是比自己的好。但是,话说回来,自己的祖父母似乎总是比别人的好。”
几乎所有人都在年青时候怀有崇高的理想,向往自己也不知道将是怎样的民主和自由。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频仍。他们所以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也正是因为学运。他们对民主和政治拥有当然的热情,他们严肃而傻逼地讨论战争、民主和自由。他们墙上贴着毛泽东画像,上面的汉字你一定很熟悉——“毛主席万岁!”
他们把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头像换成了玛丽莲·梦露。整个片子更是以他们跑上街头参加学生与警察的冲突而结束,符合一切理想主义者的梦想。
年青的愤怒,还包括对事物几近偏执的狂热。三个文艺青年的对话中充斥了经典电影,他们也常常拿其中的对话或者桥段或者动作来考对方。当对出台词或者猜出影名时,那种心意相通的知己情感真教人羡慕。
这同样是Bertolucci对那些经典的致敬。正如我们向Bertolucci致敬,向他的《末代皇帝》致敬,向他的《巴黎最后的探戈》致敬。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六十三岁的Bertolucci宝刀未老,他肆无忌惮的描绘肆无忌惮的青春,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无数偷窥狂饥渴的眼神。
向青春致敬。
回想起来,与那些教人爱不释手的对白和那些熟悉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Bertolucci所着重的这种暧昧而荒诞的“关系”却是我无法喜欢的。尽管我明白,这样迷乱的青春和人生,却是(而且必将是)真实存在,无论是在1968,抑或2046。
向曾经愤怒过的理想主义者们致敬,向已经没有梦想的人们致敬。
“一个电影人,就是偷窥者。一个偷窥癖。镜头就像是你父母卧室的锁眼,而你在偷窥他们,你感到厌恶,你有种负罪感……但你无法把你的眼睛移开。这让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犯罪……而导演们就是罪犯。”——《电影手册》
[海报]
[ 插曲:Edith Piaf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
[Edith Piaf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原 片 名:The Dreamers
中 文 名:梦想家[未剪切版] / 戏梦巴黎
出品公司: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出品年代:2004
首映日期:2004年2月6日
MPAA级别:NC-17级 /18禁
官方站点:http://www2.foxsearchlight.com/thedreamers
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309987/
User Rating:7.0/10 (3,899 votes)
延伸阅读:http://www.imdb.com/user/ur2463980/comments
http://www.gaychinese.net/news/open.php?id=9111
为什么影评也写得这么深沉?呵呵。
唉,我就是喜欢未简切版,不为别的…..看全她~
Bertolucci的东西还是不要当色情片看的好
不然会失望的
制片是米国人,原著是英国人,导演是意大利人,只是发生在巴黎.应该不算是法国片吧.
这确实是一个疯狂的电影,博客和播客的混合很有吸引力哦。
我也非常喜欢《天使爱美丽》,非常非常喜欢,充满了灵气的片子。怎么能这么好。
打算去看你说的这个片子了。你的文章里做了许多的链接,真是有心人啊。
以后要常来晃晃袅~绿豆师兄,你是中文系毕业的吗?
答化学美少女 茉:我是民工系毕业的,也就是据点在联兴楼的那个。作为一个毕业不久的本科生,我猜我不一定是你师兄。:xixi:
海外教育学院?大脑壳不会是侨生吧……晕
这个~网上搜东西搜到这里来了~问声好~
今天刚看了这部电影,可惜我很笨拙不会写影评。谢谢你~~写得很贴切呢~~:xixi:
:afraid: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它的裸露镜头非常大胆,但却一点不会给人情色的感觉!
大哥,请问一下,没字幕可以下???????
为什么? 为什么要向已经没有梦想的人们致以同样的敬意? 仅仅因为他们曾拥有过? 又有谁真正的奋斗过呢?
我前些天刚看了这部片子,今天想起来上网查查相关的信息,没想到就搜到你这里了:smile:萍水相逢哦~
三个同样深深寂寞的人在一起,看似温暖,却注定终为孤独
一直向往这样三个人的和谐感情。。。《gloomy sunday》那样的,《the dreamers》那样的。。。
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因为我也是如此执着地痴迷于电影。
你不觉得他们3人之间的感情,即使有一些暧昧镜头,其实却也很纯粹,就如同他们对电影的喜爱一样
向我们的懵懂的青春和梦想(哪怕已渐行渐远)致敬,厚厚~~
顺便说一句,是google Edith Piaf到这里来的,可惜那个试听链接已经失效了
我爱梦想家
:xixi:
看过张悦然的blog,知道了有部《巴黎最后的探戈》,下一个偶然就看到了你的精彩的影评~sigh……:xixi:
你好~~~~~
我是百度的戏梦巴黎吧的吧主(我觉得把The Dreamers翻译成戏梦巴黎比梦想家好很多~~)
我想把文章转载到吧里去~谢谢~
上次看一一后,搜影评就到了这里,没想到这次梦想家之后又来到这里,收藏网址,经常踩踩
贝鲁奇借此向新浪潮致敬 也借此追忆自己20多岁时在巴黎的日子。。。比起“偷香” 更喜欢着部。
我想问一下在那里可以下载这一部电影?